❖
//
今年夏天的高温扑面而来,也不免让人联想到全球变暖的话题。随着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逐渐重视,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的占比是实现目标的必由路径之一。这其中,氢能具有完全零碳排放优势,有望成为未来的主要能源。
然而,这种能源真的安全可靠吗?氢气球、氢弹等形象让人“谈氢色变”。实际上,氢气的安全风险是完全可控的。当氢气浓度小于4%或大于75%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在一系列安全规范的逐步完善的同时,一条由氢的制取、储运、加注和应用组成的的氢能全产业链也已经逐渐形成。
氢能全产业链示意图
本文将带你从氢的制取、储运、加注、应用四个方面走通氢能全产业链,我们在每一个环节前设置了一道小问题,也非常欢迎你在文章末尾互动评论区中分享你对氢能产业链的理解和认知。
制取
Q:(多选)一般情况下,氢气是无色的。你知道按环保程度分类制取的氢气可以分为哪几种“颜色”吗?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氢气的制取与化石能源有着很大的不同。由于地球上没有天然氢沉淀物,因此需要通过化学方法将它从化合物中提取出来,这一过程的环保程度将制备出来的氢气划分成了三类:灰氢、蓝氢和绿氢。
灰氢,蓝氢,绿氢产生示意图
理论上,凡是含氢元素的物质都可以制取得到氢气,但是能提供全程无碳的技术路线是有限的。灰氢由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为代表的工业副产气制取。蓝氢可由煤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制得,并将二氧化碳副产品捕获、利用和封存,从而实现碳中和;绿氢用可再生电力或核能来生产,但依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
虽然绿氢的制取最为理想,但受限于成本和技术上的瓶颈。目前,工业产生的氢主要还是灰氢,约近80%来源于煤制氢或焦炉煤气副产氢。对于未来的制氢方式转变的预测,主要依据是成本和技术难度等。一种思路认为灰氢同时向蓝氢和绿氢发展,最终绿氢将胜于蓝氢;另一种认为灰氢将借由蓝氢过渡最终向绿氢发展。
中国产氢结构变化预测
储运
Q:(多选)与天然气类比,氢气的储存目前有哪几种方式呢?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
正如天然气需要建设运输管道或装进存储罐供百姓使用一样,氢气的使用也需要存储与运输。氢气的储存在整个氢能源产业链中至关重要,是链接上游制氢产业和下游用氢企业的关键,更是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难点。根据氢气的储存状态可将其储存方式分为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四种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用氢领域
建议在手机端操作
目前氢气的储存在产业链中成本较高,影响氢能向大规模方向发展,研发安全、经济、高效、可行的储存技术,是氢能全生命周期应用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团队聚焦镁基固态储氢技术,研发了可循环3000次充放氢的高容量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大幅降低氢气的储运成本,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总结:储氢方式对比表
方式 |
效率 |
难度 |
安全度 |
成熟度 |
高压气态 |
低 |
低 |
危险 |
成熟 |
低温液态 |
高 |
低 |
危险 |
比较成熟 |
有机液态 |
高 |
较高 |
安全 |
不成熟 |
固态 |
高 |
高 |
安全 |
不成熟 |
加注
Q:(单选)加氢站和加油站类似,是为用氢设备(当前主要是汽车)提供能源的服务站。猜想一下,当前全国加氢站数量最接近哪一个数值呢?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
氢气经过储运后,需要通过加氢环节进入各个用氢体系。其中,在交通领域,加氢站是面向用氢车辆,为其车用储氢瓶充装氢燃料设立的的专用场所。
2022年,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在氢能加注方面获得新突破,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2022年3月底数据,显示数量为264座),约占全球数量的40%,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各省市在营加氢站数量排名第三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省。
上海安亭加氢站:上海现存首座加氢站
在氢气来源方面,建成的加氢站中有17座为制加氢一体站,其中有16座是水电解制氢加氢一体站(2022年3月底数据)。在这些加氢站中,“绿氢”的制取、储存、加用的集成部署已经提前展开,但实际的运营仍需政策上的补贴维系。中国石化青卫油氢等加氢站采用“以油养氢”转向“油氢共存”的策略,随时为氢能市场的打开做好准备。
中国油氢合建站比例上升
而目前大部分加氢站的氢气来源仍然依赖于气态储氢车的运送,送至加氢站后经过加氢体系中的压力分级,通过加氢口加入车辆。离子液式氢压缩机、液氢泵等液氢相关产品的技术研发与攻关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镁基固态储氢车在加氢上的配套装置仍在开发改进。
应用
Q:(单选)猜想一下,以下四个领域哪一个是当前氢气应用最为广泛的?
(点击选项查看答案)
//
加氢站的建设主要是满足氢气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然而,这并不是氢气应用最多的领域。事实上,氢气可以用于交通、工业、电力、建筑四大领域,此外,也可以应用于氢医学、氢农业等。这其中,氢气在工业上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2060年氢气应用结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用氢领域
建议在手机端操作
总结
//
总而言之,氢能作为新生代的清洁能源,能够为保护地球环境做出贡献;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和投入也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民众对氢能源仍然存在误解和畏惧,这将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而氢能的科普仍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简要的介绍氢能产业链,希望帮助更多人科学的认识氢能。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限制氢能发展的瓶颈将会逐渐破除,氢能也将进一步绽放其独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网站等
[1]刘峻,赵汪,高学强,刘聪,尹立坤. 全球加氢站产业、技术及标准进展综述[J]. 太阳能学报,2022,43(06):362-372.
[2]什么是灰氢、蓝氢和绿氢[J].石油化工应用,2021,40(12):45.
[3]苏州互方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2氢能产业研究报告[R/OL]. 发现报告;[2022-5-16].
https://www.fxbaogao.com/view?id=3174315&query=%7B%22keywords%22%3A%222022%E6%B0%A2%E8%83%BD%E4%BA%A7%E4%B8%9A%E7%A0%94%E7%A9%B6%E6%8A%A5%E5%91%8A%22%7D&index=0&pid=.
[4]SEIR新材料在线. 2022年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趋势报告[R/OL]. 百度百家号;[2022-07-0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690008789919990&wfr=spider&for=pc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整理 |上海交通大学“材汇氢源”实践团
撰稿 | 袁宏建 魏强龙 王子谦
素材收集 | 富卫健 安雪均 郝旭龙 杨俊俊
图文排版 | 姚天宇、缪铂尊
编辑 | 姚天宇、廖瑜
责任编辑 | 邹建新、杨海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氢科学重点实验室):氢启未来 | 制取、储运、加注、应用 一文带你走通氢能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