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眼所见寻找有缘的氢能人,有缘之人可添加微信“zen13480834343”  

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接上(第一篇)~

 

4、电化学表征

测量了开路电位(OCP)作为SOC的函数,以及Ni0.9Co0.1(OH)2阳极的循环伏安图,并与未掺杂的Ni(OH)2阳极的循环伏安图进行了比较。对于Ni0.9Co0.1(OH)2阳极,OCP范围为1.31 - 1.41 VRHE,对于未掺杂的Ni(OH)2阳极,OCP范围为1.37-1.42 VRHESOC范围为10-90%。钴的加入使电位在阴极上移动了大约50 mV,抑制了氢气生成过程中阳极的析氧。下面验证的的结果是用Ni0.9Co0.1(OH)2阳极得到的。
研究了Ni0.9Co0.1(OH)2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并与基准水氧化催化剂NiFe层状双氢氧化物(LDH)进行了比较。下图a显示了Ni0.9Co0.1(OH)2和NiFe LDH阳极的循环伏安图。Ni0.9Co0.1(OH)2阳极表现出较大的伪电容氧化波Ni+2到Ni+3,从1.3 VRHE开始在阳极扫描期间,在两个阳极的水氧化电流之前。这表明了超越NiFe LDH水氧化催化剂电化学效率的可能性。

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为了区分赝电容阳极氧化电流和稳态水氧化电流,在1.3 ~ 1.7 VRHE的恒电位下进行时安规测量,1.48 VRHE的时安规测量如下图b所示。在不同电位下得到的渐近值得到了两个阳极稳态水氧化电流的Tafel图,如下图c所示,并叠加在上图a(虚线)中。对于Ni0.9Co0.1(OH)2阳极,稳态水氧化电流比循环伏安图测得的伪电容电流小得多,说明在这些电位下的主导过程是伪电容阳极充电反应。相比之下,当比较稳态水氧化和伪电容电流的NiFe LDH阳极,大部分的净电流来自水氧化。

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Ni0.9Co0.1(OH)2和NiFe LDH阳极的电化学性能说明:

图a,在50 mV/ s的扫描速率下测量的循环伏安图。

图b,计时安培电流痕迹为1.48 VRHE

图c, Tafel图是稳态水氧化电流与电位的函数,从10分钟安培电流图,如b中所示。

虚线a表示从c中提取的稳态水氧化电流。对于所有图,Ni0.9Co0.1(OH)2阳极用蓝色表示,NiFe LDH阳极用红色表示。所有试验均在5 mol/L KOH环境温度下进行。

备注:塔菲尔(Tafel)图是表示电极电位与极化电流或极化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5.法拉第效率和氢气纯度

为了确定Ni0.9Co0.1(OH)2阳极充电反应的法拉第效率,我们首先比较了电容电荷与计时安培充电过程中流动的总电荷。在1.48 VRHE的电位下对完全放电的阳极充电时,法拉第效率大于99.7%,持续时间超过2000秒,在此期间阳极充电超过50 C /cm2。为了验证不产生氧气,在1.48 VRHE恒电位下对完全放电的阳极充电时,监测电解液中的溶解氧浓度。在55 C/ cm2的电荷范围内,没有观察到溶解氧浓度上升。

在尽可能类似于E-TAC工艺的产氢步骤的条件下(即在恒电流下给阳极充电),也对溶溶氧浓度进行监测。此外,在1.48 VRHE再生Ni0.9Co0.1(OH)2阳极时安培充电下,还测量了溶解氧浓度。在这两种情况下,在3 C/ cm2以上的溶解氧浓度没有上升,确认在这些条件下阳极充电时没有产生氧气。最后,气相色谱测量显示,在固定电流密度为50 mA/cm2(即充电5 C/ cm2)的情况下,阳极密封电池的顶空氢气浓度上升,而氧气浓度没有上升。这些结果证实了在E-TAC制氢过程中,阳极充电时没有发生析氧等寄生副反应。

6.概念验证

在E-TAC的概念验证实验中,氢气在镀镍不锈钢阴极上产生,而Ni0.9Co0.1(OH)2阳极在5 M KOH水溶液(pH 15)中氧化为Ni0.9Co0.1(OH)2。采用了Ni0.9Co0.1(OH)2阳极,再生容量为5 C/ cm2。产氢步骤在环境温度下进行(不加热或冷却),电流密度为50 mA/ cm−2,时间为100 s。我们将施加的电池电压限制在不超过120 mV的热中性电压(1.48 V)。这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热损失,并防止氧的产生和阳极过充,这可能使NiO(OH)从β相转变为γ-p相。根据溶解氧测量,对于该电荷量,阳极充电反应的法拉第效率为99.2%±0.1%。在制氢(充电)步骤期间记录了电池电压Vcell和阳极电位Eanode,如下图a所示:

每100 s产氢步骤结束后,将带电阳极从冷电池中取出,置于热(T = 95°C)电解液(5 M KOH)中100 s,以加速自发释氧和初始状态的再生。在阳极再生步骤中观察到明显的气泡(O2)形成,而在氢气生成步骤中,气泡(H2)只在阴极上形成。

在每个充电步骤中,电池电压和阳极电位以一致的方式增加,从一个循环到另一个循环显示出很少的变化,没有稳定的漂移(图3a)。这种电化学行为表明,该过程是循环的,没有降解;在每个循环结束时,阳极的SOC返回到初始状态,没有可测量的变化。为了证实这一点,在E-TAC循环之前、期间和之后,通过原位显微结构(SEM)和结晶度(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验证了阳极的循环性。

在制氢步骤中,阳极电位从1.37-1.45 VRHE(下图a)变化,远低于Ni0.9Co0.1(OH)2和NiFe LDH阳极的OER电位(分别由下图b中的蓝色和红色虚线表示)。在这些电位下,氧的析出可以忽略不计。电池总电压从1.44-1.56 V变化(下图a),在所有10个周期中平均为1.5 V(下图c)。E-TAC过程的电压效率36,Vth/Vcell,其中Vth为水裂解反应的热中性电压(标准条件下为1.48 V),在所有10个循环中平均为98.7%。由电流×时间乘积(即电荷)可以计算出,在下图所示的十次循环中产生了6.4 ml氢气(1 atm, 25°C),根据循环中测量的电流和电池电压消耗20.8 mWh,如下图所示。因此,E-TAC工艺实现了较低的电能消耗,仅为3.24 kWh /m3,或39.9 kWh/ kg氢气。

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E-tAC水在碱性溶液中分解说明:
a,在5 M KOH溶液中,在标称电流密度为50 mA /cm2的情况下,连续10次100 s/100 s E-TAC循环制氢过程中,阳极电位(e阳极,全线)和电池电压(Vcell,虚线)。
b、每个循环对应的平均阳极电位(e阳极,数据点)和范围(条)。
c、每个周期的平均电池电压(Vcell,数据点)和范围(条)。
d,在E-TAC周期中,累积产氢量(1 atm和25°C)作为电能消耗的函数
说明:b中的蓝色和红色虚线分别表示图2c中Ni0.9Co0.1(OH)2阳极和NiFe LDH阳极在50 mA cm−2稳态电流下OER反应的电位。电池电压在a中的循环到循环的变化归因于循环过程,包括手动在步骤之间断开和重新连接阳极,导致接触电阻和串联电阻的微小变化。
 
除了在上图中介绍的概念验证实验之外,还进行了进一步的试验,以检查在一系列操作电流密度和大量循环下的效率和循环能力。首先,在10-200mA/cm2的不同标称电流密度下进行了类似试验。发现平均电池电压从10mA/cm2下的1.44V增加到200mA/cm2时的1.60V。这些测试中的阳极电位低于NiFe-LDH基准阳极,表明E-TAC方法与使用最先进的水氧化催化剂的碱性电解相比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效率。其次,在与上图所示相同的标称电流密度(50mA/cm2) ,提供了在碱性溶液中稳定、长期运行的证据。

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7.碳酸盐缓冲电解质溶液中的E-TAC水分解

迄今为止提出的概念验证实验是在浓碱性溶液中进行的,这可能不适用于某些不能耐受高腐蚀性条件的应用。由于在极端pH值下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成本平衡降低,以及使用低纯度水源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将溶液pH降低到危险性较小的水平的选项对于低成本实施非常有用。

因此,还通过在pH值为10.6的碳酸盐-碳酸氢盐(K2CO3:KHCO3的3:2比例)缓冲电解质中操作来证明该方法的多功能性。在该试验中,在25 mA /cm2的标称电流密度下,阳极电位从1.43–1.50VRHE变化。这表明E-TAC水裂解工艺不仅限于碱性溶液,在电化学工业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

8.规模化部署的建议
前面的概念验证实验的结果显示了E-TAC水拆分工艺在大电流密度范围内、多种操作条件下产生高电化学效率的潜力,同时确保操作安全,没有H2/O2交叉。为了将这些实验室测试转化为可操作的原型系统,以产生纯氢气和氧气气流,设计了一个多电池系统,如下图所示。与上述概念验证测试不同的是,该系统在每个电池中都包含固定的阳极和阴极,以摆动的方式工作。在制氢过程中,低温电解液在电池a中循环,将氢气泡移动到氢气分离器(如下图蓝色所示)。同时,热电解质流过电池B,使(之前充电的)阳极再生,产生氧气,并将氧气气泡移动到氧气分离器(如下图红色所示)。整个系统中没有移动的电极,只有冷热移动的电解质溶液。
除了热电解质和冷电解质,还将使用中温流体将每个电池内的冷(热)电解质置换到适当的分离槽中,以避免在循环步骤之间切换期间氢饱和(氧饱和)电解质与热(冷)电解质混合。下图b显示了每个单体的循环过程,表明在冷和热的步骤之间,中间置换液充满了单体。另外,如下图b所示,电极仅在制氢过程中连接电源。该系统将是密封的,因此预计将生产高纯度的氢气和氧气流。此外,每个电池中氢气和氧气生产的时间分离降低了气体混合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安全性。最后,如下图a所示,该系统将包含多个电池,这样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一些电池将产生氢气,而另一些将产生氧气。

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多单元E-TAC过程示意图:

a,过程中一般的电解液流动,图中为冷电解质在a槽内循环,产生左侧中间(蓝色)槽相分离的H2气体,而热电解质在B槽内循环,产生左侧红色槽相分离的O2气体。左边灰色槽中的中温洗涤液大部分时间通过旁路循环。该液体用于将冷电解质溶液和热电解质溶液“推”到生成H2或生成O2步骤结束时各自的槽中。

b,单电池循环,显示每个电池的再生操作,H2在环境温度下的电偏置下产生,O2在不施加电偏置的更高温度下产生(开路)。

* R,表示残余气体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下一篇: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三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氢眼所见):关于H2Pro这家电解水企业以及E-TAC技术路线的介绍(第二篇)

大家好,艾邦氢能源技术网(www.htech360.com)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主要分享氢燃料电池堆(双极板,质子膜,扩散层,密封胶,催化剂等),储氢罐(碳纤维,环氧树脂,固化剂,缠绕设备,内层塑料及其成型设备,储氢罐,车载供氢系统,阀门),制氢,加氢,氢燃料汽车动力系统等相关的设备,材料,配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同时分享相关企业信息。欢迎大家识别二维码,并通过公众号二维码加入微信群和通讯录。 艾邦氢能产业链通讯录,目前有2200人加入,如亿华通、清极能源、氢蓝时代、雄韬、氢牛、氢璞、爱德曼、氢晨、喜马拉雅、明天氢能、康明斯、新源动力、巴拉德、现代汽车、神力科技、中船712等等,可以按照标签筛选,请点击下方关键词试试 资料下载: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预测,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达3715万吨,2050年达9690万吨。有分析认为,电解水制氢将逐步作为中国氢能供应的主体,在氢能供给结构的占比将在2040、2050年分别达到45%、70%。 因此,在“双碳”背景下,电解水制氢项目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为促进行业信息流通,艾邦建有制氢产业交流群,聚焦氢气生产、碱水/PEM电解槽(隔膜、极板、催化剂、极框、密封垫片等)、PPS、质子交换膜、钛金属、镍网等产业链上下游,设备,材料,配件等配套资源,欢迎大家加入

作者 ab,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