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辽阔、阳光充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米尔,经过专业的辐照测算,近19.6万块光伏板以倾斜的角度面向阳光放置,确保每一块光伏板都能最大化接受到太阳辐射。据当地发电厂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绿色电能会被输送到配套的绿氢工厂,在那里,工作人员将通过来自东营高新区山东汉德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3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制造氢气。

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之下,氢能的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成为行业内竞相逐鹿的新赛道。近日,记者走进山东汉德氢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现场,实地探寻东营高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铿锵步伐。

轻点按钮,机械臂在空中灵活翻转,制氢装备的重要部件之一——极框缓缓放在一旁的操作台。氢能源装备制造车间里,工人师傅上前开展点焊作业,不远处,负责质检的工人们正手持无线三坐标测量仪对极框进行厚度、平均值检验工作。


在氢能产业链中,上游制氢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近年来,山东汉德以石油装备为跳板,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近1500万元,通过组建专业氢能研发设计团队,不断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石油大学等多个院士团队的紧密合作,在原有石油电控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投资建设氢能装备制造项目。

科技研发的持续投入,带来了创新水平的不断攀升。2022年8月28日,由汉德自主研发的首台1200m³/h碱式电解水制氢装备正式下线,作为当时山东省单槽产能最大的电解水制氢装备,该电解槽填补了国内碱式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多项空白。2023年5月,1300m³/h碱性水电解槽成功下线,该设备成为国内首台采用底座与极框支撑一体化结构技术的电解槽,具备减少错片变形,提升密封的效果。

从研究之初的2021年到2023年发布的国内首台1300m³/h碱性水电解槽,山东汉德几乎在以“一年一个台阶”的速度推动着制氢装备的研发和技术升级,形成了6项专利并持续增长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备超强的制氢能力,及其可定制、全自动控制、操作方便快捷、可实现无人值守的特点也得到西北偏远地区、海上作业平台的极大认可。
制氢能力到底有多强?以汉德1000m³/h电解制氢系统为例,每8小时可产生700kg高纯氢气,可满足100余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日加氢需求,同时可用于冶金、芯片制造等行业,实现了氢能应用场景从“小用处”到“大用处”的转变。

“项目已完成总进度的50%。目前,碱性水电解槽的实验平台、碱性水电解槽以及气液分离装置的生产、装配、流水线的工作都已完成,计划在2024年12月正式投产。”手指近15000每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汉德氢能源产业部负责人张之昊介绍。
据了解,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亿元,主要建设生产车间1栋,规划建设碱性水电解槽、气液分离装置、制氢纯化装置等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全产业生产线,投产后将达成年产200套电解制氢成套装备的成产规模,产值达20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可以在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完成“煤炭+石油+天然气”向“绿电+绿氢”的转换,还将借助“清洁能源基地+氢能与储能”的优势,促进东营区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目前,汉德已完成了电解水制氢系统全套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工作,涵盖电源、电解槽、压力容器、控制系统等,产品线包含了从10标方到1300标方等十余个不同规格产品型号,有效带动东营制氢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东营高新区):“氢”装上阵,逐鹿新赛道 | 山东汉德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