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扶持氢能产业的背景下,政策端的利好有望带动需求量的井喷,进而推动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充分受益。
中航证券专家指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做出了 NZE(近零排放)的承诺。氢能作为零碳燃 料,具有储量丰富、热值高、零污染、可存储、来源广泛等优点,逐渐被人们关注。在全球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扶持氢能产业的背景下,政策端的利好有望带动需求量的井喷,进而推动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充分受益。
如今,氢能产业链路线众多,尚处于产业发展前期,仍存在制氢成本较高、储氢运氢困难及加氢站覆盖少等问题。为了扶持氢能产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氢能相关的产业政策。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韩国和欧盟等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中央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出台政策推进产业发展。目前,氢能战略规划已被归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战略之一,并将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尽管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早在2006年就被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但在2014年以前,氢能都处于试验推广阶段。
2014年,我国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2014-2020年)》,氢能与燃料电池被归为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标志着氢能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2016年,我国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2019年3月,“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氢能源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自此迈入了新的阶段。2020年9月,我国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及相关产业、技术被多次提及。
随后,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燃料电池示范应用通知,进一步明晰了燃料电池汽车及氢能供应的奖励条件。2021年9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及《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推动加氢站建设”及“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等重要举措。后来,财政部十五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将广东、北京、上海列为首批示范城市,把郑州、张家口列为第二批示范城市,氢能应用进入提速阶段。
自2021年10月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双碳”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等,加速推动氢能、加氢站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2022年3月,发改委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产业规划方面,江苏、浙江、天津、四川、上 海等省市发布了推进氢能产业的专项规划。江苏省于2019年发布了《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 产业规划》,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50个加氢站、氢燃料电池汽车4000座、固定发电站500座。浙江省在2021年发布了《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2年完成建设加氢站50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1000辆,实现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天津、四川等省市提出到2025年实现加氢站60~70座,氢燃料电池6000~10 000座,实现产值1000 亿元的目标。
2017年,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着力在整车耐久性、续驶里程和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等领域取得突破。此外,北京市围绕燃料电池汽车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各项赛事上推进制氢、加氢等环节核心技术的运用。冬奥会期间,绿色环保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承担接驳等赛事保障服务,延庆区还开发了氢燃料电池公共交通线路。
目前,我国在氢能产业发展上存在着缺乏体系和标准、主管部门缺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 问题。要想大力发展氢能,我国必须对相关标准体系、法律法规及示范试点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加快建立全面系统的氢能产业标准;有效地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制氢、纯化、储运、使用等技术领域的研究给予支持,为氢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奠定质量基础。
氢能源产业规划和补贴政策相较于锂电池产业更加理性克制,体现出我国在运用产业鼓励政策的方法上更加娴熟。此外,虽然氢能在补能时间、重量等方面相较于锂电有较大优 势,但囿于成本、氢气体积等因素,无法真正取代锂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地位。尽管如此,在特定场景下,氢能在商用车上的 TCO(全周期成本)一样可以持平燃油车。因此,通过合理的产业政策,氢能产业将更为有序、健康地发展。
氢能的需求结构即将迎来调整。据IEA预测,燃料电池、能源发电和合成燃料的需求将成为未来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这些改变正将氢气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转变为新能源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目前用于燃料电池的氢能大约占全球氢能需求的0.02%,用于能源发电和合成燃料的氢能需求同样占比很低,而在2050年,用于燃料电池、能源发电及合成燃料的氢能消耗将分别占到全球氢能总需求的23.2%、19.2%和14.2%。与之相对的则是氢能的传统使用场景,如精炼和工业合成领域,在2050年将下滑至5.9%、21.9%。随着氢能使用结构的调整,相关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考虑全球共同宣言承诺的场景下,全球氢能总需求将在2030年达到1.28亿t,在2050年达到2.57亿t。在考虑全球净零排放(NZE)的场景下,全球氢能总需求将在2030年达到2.29亿t,在2050年达到5.31亿t。
具体到我国,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估计,到2030年,我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t,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至少达到10%,届时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t。
氢能尚处于产业化刚刚落地的阶段,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但我国氢能产业未来的具体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和应用场景尚未敲定,因此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通过国家和地方的氢能产业政策的正向扶持,行业需求得以快速增长,内部需求结构发生调整,进而牵动了产业链中新材料的应用。相关新材料,如上游制氢环节及下游用氢环节 使用的质子交换膜、中游环节的储氢用高强度碳纤维等,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汽车与配件):研究|中航证券:迎接“碳中和”,政策利好有望带动氢能需求量的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