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成  齐济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北京 100076)

DOI:10.16338/j.issn.2097-0714.20220107

 

摘 要 氢燃料电池发电技术是未来临近空间飞行器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国内外先进新能源动力无人飞行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应用瓶颈。根据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运行特点,结合临近空间与地面环境状态差异,提出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了燃料电池空气路高增压比实现技术、空气路尾排能量回收技术、氢气综合利用技术、空间散热技术及多能源管理技术。针对各分系统存在的关键技术难点,结合工程项目经验,给出了部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燃料电池应用于临近空间电推进无人飞行器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推进;航空推进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长按识别二维码获取PDF版文章)

1 引 言

临近空间飞行器具有续航时间长、空间跨度大、低功耗、高生存力的特点,其在高空侦察、情报搜集、空间突防等军事领域均承担重要角色,同时,它可用于气象科学研究、信息中继站、自然灾害预警等民用领域1-2。受制于能量输入水平,传统常规动力的高空无人飞行器续航时间仅有数十个小时,为满足对高空长航时无人飞行器的需求,需要开发利用新的能源供给方式。近年来,以太阳能和氢能为动力能源的高空长航时无人飞行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氢动力飞行器又分为氢内燃机驱动和燃料电池发电驱动两条发展路线。国外新型能源动力无人机包括太阳能无人机和氢动力无人机,虽然研发时间较早,但均处于技术演示验证阶段。其中,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太阳神无人机和西风无人机已在临近空间进行试飞,最大飞行高度达29.5 km,最长续航时间达14天,但承载有效载荷的能力有限3-4。而以氢内燃机为驱动力的鬼眼无人机和以氢燃料电池驱动的全球观测者无人机仅在低空进行了短时间试验验证。国外新能源无人机如图1所示。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1   国外新能源无人机

Fig.1   Foreign new energy UAV

国内首次以燃料电池为动力能源的临近空间氢动力飞行器致远一号飞艇于2009年在上海飞艇基地试飞成功。国内氢燃料电池动力无人机虽然研发起步晚,但与国外差距不大,其中的典型型号有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的雷鸟、上海同济大学的飞跃一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的青鸥30。虽然三者都采用了质子膜氢燃料电池系统并成功进行了试飞,但是均为小型氢燃料电池低空飞行验证机5,并非临近空间氢动力飞行器。国内燃料电池动力无人机如图2所示。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2   国内燃料电池动力无人飞行器

Fig.2   Domestic fuel cell powered UAV

国内外氢燃料电池飞行器虽进行了多次低空和地面试验,但尚未进入临近空间飞行试验阶段。能源动力推进技术是限制临近空间飞行器的瓶颈之一,临近空间长航时飞行器面临与地面具有较大跨度的环境差异,因此,只有解决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由低空转向高空所面临的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问题,临近空间氢燃料电池飞行器才能真正进行实际应用。

2 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分析

未来,具备高续航、大载荷、高比能的无人机将在信息对抗、空间攻防领域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对其能源动力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6。由于氢燃料的能量密度约为汽油的2~3倍,动力系统效率是常规发动机效率的2倍以上,因此,可以实现数十天量级超长航时的连续飞行,而氢燃料电池由于具有高效率、高比能的特点,成为其动力能源系统的首选。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包括5大分系统,如图3所示,分别是燃料电池堆、氢气供应系统、空气供应系统、水热管理系统和电源管理控制系统。各系统关联密切并相互耦合,各部分只有在最佳的工作条件下才能使系统发挥最大效能。在临近空间范畴,国内外大多将20 km高空环境作为研究新能源动力飞行器的目标空域。目前阶段,根据燃料电池工作特性,该空域的物性参数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使燃料电池在临近空间应用成为可能,为将来燃料电池在更高空域推广提供基础研究数据。由于临近空间与地面环境存在较大差异,20 km高度的空气密度是地面的1/14左右,压力大约是标准大气压的1/18,粘度系数约为地面的11倍,同时,表现出高空低雷诺系数特性7。因此,需要考虑高低空环境差异对燃料电池发电性能的影响,分别针对各分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3   氢燃料电池系统原理图

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hydrogen fuel cell system

3 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3.1 空气供应系统关键技术

临近空间空气物理状态与地面差别巨大,空气稳定供应问题成为制约氢燃料电池在临近空间应用的主要因素。根据燃料电池的特点,结合临近空间和地面空气状态差异研究了空气供应子系统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3.1.1 大空间跨度空气增压技术

氢燃料电池的安全高效工作依赖于空气供应,电池运行所需空气压力为130~220 kPa,并要求其具有跟随负载的快速响应能力。而20 km高空环境下空气压力为5.5 kPa,大气密度0.0882 kg/m3。燃料电池空气供应通常由离心式压气机提供,在低压、低密度条件下,压气机需高速、高增压比、轻质、低耗能才能够满足燃料电池在临近空间的使用要求。根据以往项目计算结果,工作过程中压气机最大压比高达40。同时,随着高空空气密度的降低,压气机的工作线会向喘振线方向偏移,在大功率工作条件下会增加压气机喘振风险8。因此,设计一款能适应地面和高空大空间跨度高压比且稳定的压气机是临近空间燃料电池面临的技术难题,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才能突破相关技术。

解决高压比且防喘振的压气机有两个技术路线:(1)开发多级压气机,此方案需要开发高转速电机和轴承等零部件。但同时,临近空间换热系数较低,多级压气机的级间冷却很难达到所需散热需求9。因此,该方案开发难度较大,但可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会有突破性进展。(2)根据现有技术结合以往工作经验,进行系统融合设计,将低压、中压和高压三种类型压气机串联使用10,中间设置中冷器和旁通阀起到级间冷却和防喘振作用11,原理如图4所示。研究制定了低空和高空分别控制策略,在地面时仅启动低压比压气机,中压比和高压比压气机随飞行高度的增加逐级并入系统。虽然此方案会增加系统复杂程度和质量,但是降低了开发难度,比较接近现阶段实际使用状态,该方案可为临近空间飞行器燃料电池空气供应子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4   临近空间空气增压方案原理图

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near space air pressurization

3.1.2 空气压力自适应技术

随着燃料电池功率增大,所需的空气流量和压力增大,同时,电池系统散热量增大,所需冷却液流量和压力增加。空气流量和压力、冷却液流量和压力与燃料电池系统的发电功率成正相关,因此,可以将燃料电池堆空气出口侧的压力平衡到水箱内,自动适应管路压力变化。此方案的优点是不需要额外的增压部件,系统设计简单,轻质高效。缺点是冷却液进电堆的压力有一定的波动性且进燃料电池系统压力会大于空气侧压力,因此,采取此方案要将水箱放置在冷却液进电堆入口处。

3.1.3 空气路能量回收技术

如果燃料电池出口的高压高湿空气直接排放到临近空间低气压的环境中,会造成极大的能量浪费,因此,需研究该部分能量的回收技术。目前,研究较多的应用方式有两种:(1)在燃料电池出口侧设置膨胀机,从燃料电池出来的高压气体通过膨胀做功转化为电能,通过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转化后并入整机电源系统;(2)通过尾排气涡轮增压系统为入口压气机补充一定动力,从而减少压气机功耗。空气路能量回收原理如图5所示。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5   空气路能量回收原理图

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energy recovery for air tail exhaust

3.2 氢气供应系统关键技术

对在临近空间等特殊环境下超长续航的飞行器而言,氢燃料储备技术是关键。目前,气态高压储氢最大能做到70 MPa,但是面对临近空间飞行器几百小时的续航,其体积密度不占优势。与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相比,液态储氢具有较高的质量密度和体积密度,可以满足续航要求。但是液态储氢存在漏热及蒸发问题,对储存容器的绝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2.1 储罐低蒸发率热控技术

热控技术主要用于减小对外界的漏热,从而降低液氢的蒸发,分为主动热控和被动热控两种。

(1)主动热控:是指液氢罐在有少量绝热材料包裹的情况下,使用制冷设备消除部分漏热。这一绝热结构简单,但需要制冷设备将气化的液氢再冷凝为流体,这将会增加一部分体积和质量从而增加成本。Marshall空间飞行中心利用喷射杆与低温泵组合,采用主动热控方式,实现了液氢存储的零蒸发(ZBO)12-13,其原理如图6所示。系统运行时,低温液体进入压力控制管路,低温制冷机将其过冷,低温泵将过冷液体抽向喷雾棒换热器,通过喷雾棒将低温液体呈放射状喷入贮箱内部,从而抑制贮箱内液体的热分层,降低贮箱压力。在持续几天到数周之后,通过流体混合不能满足压力控制需要时,一部分低温液体被送到焦耳-汤姆逊节流膨胀阀(J-T阀),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流体,经过喷雾棒热交换器,变成气体被排出贮箱外部,最终达到有效消除液体热分层及控制贮箱压力的目的14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6   喷射杆与低温泵组合主动热控结构示意图

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spray rod and cryopump combined active thermal control structure

(2)被动热控:完全依靠低传热系数绝热材料的绝热作用减少漏热,从而改进液氢储箱的绝热程度,使其自身的绝热能力提高。被动控制技术主要有喷涂式泡沫绝缘材料(SOFI)和多层绝缘材料(MLI)两种。美国NASA在原有被动绝热技术基础上开发出SOFI/MLI新式组合绝热结构。SOFI在整个绝热层内部,紧靠低温贮箱壁;变密度多层绝热材料(VD-MLI)处于整个绝热层外部,靠近热边界。其中,SOFI主要在飞行器地面停放、发射上升阶段发挥绝热作用,VD-MLI主要在飞行器在轨运行阶段发挥绝热作用,因此,SOFI/VD-MLI既解决了飞行器地面停放、发射上升阶段低温贮箱热防护问题,同时也能在轨道运行阶段起到良好的绝热作用,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此外,SOFI与VD-MLI均有助于减轻低温贮箱质量,具有轻质、绝热效果好等优点,是应用于临近空间飞行器低温燃料储存领域的绝佳选择15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7   SOFI/VD-MLI结构图

Fig.7   Structure diagram of SOFI/VD-MLI

表1为NASA格伦实验室所做的主动热控与被动热控各项数据的对比16。由表1可知,虽然主动热控技术使得液氢蒸发率接近于零,但是由于制冷设备质量大,使得储氢质量密度大大减小。该研究表明,两种热控技术在将漏热率控制到同等水平的情况下,主动热控增加的质量是被动热控增加质量的15倍。

表 1   带有制冷机的喷涂主动热控与多层真空绝热被动热控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between active thermal control of spray coating with cooler and passive thermal control of multilayer vacuum insulation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3)采用被动绝热与主动制冷相结合的方案,如图8所示。无论是主动热控,还是被动热控方案,都很难达成液氢存储的零蒸发率,因此,采用主动制冷与被动绝热相结合的方案,该方案集成了主被动热控的优点,可进一步降低液氢的蒸发率,但是系统的质量和体积也随之增加,因此,该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综合考虑。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8   主动热控与被动热控组合示意图

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active thermal control and passive thermal control combination

通过分析对比主动热控技术、被动热控技术及混合技术方案,考虑临近空间无人机的应用环境,采用先进的被动热控技术更合适。主动热控及主被动混合模式由于设备增重及控制复杂更适合应用于空间环境。

3.2.2 液氢储存容器结构

液氢储箱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主要有球形和圆柱形两种,如图9所示。在相同的容积条件下,球形储箱与圆柱形储箱的特点如下:(1)球形储箱具有更小的表面积,漏热率更小;(2)球形储箱受力性能佳,容器壁厚可以更薄,质量更轻;(3)圆柱形储箱成型要求低,加工容易,且安装方便;(4)圆柱形储箱可以更好地适应无人机的整体结构,其增加的表面积,提高了整体质量。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9   常用液氢储箱结构形式

Fig.9   Commonly used liquid hydrogen storage tanks

因此,针对无人机对质量及漏热率的要求,球形储箱更具优势,但是根据无人机形状,圆柱形空间适应性会更好。

3.2.3 低功耗氢气循环技术

结合燃料电池在地面应用经验,在氢气循环利用方面可以采取两种不同方式,分别是采用引射器的被动循环方案和采用氢气循环泵的主动循环方案。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引射器为被动执行元件,在不需要外界能量输入及控制的情况下,即可达到引射氢气实现循环利用的目的,几乎实现了零功耗。但是,引射器需要根据实际使用工况参数进行具体设计,难以满足燃料电池全功率运行工况条件下使用需求,一般在高工况条件下采用引射器循环方案,减少能量消耗,从而提高氢气利用率。氢气循环泵需要额外消耗外界能量以控制转速实现氢气循环,在实现燃料电池全功率运行工况使用需求的同时,可根据需要调整循环量。但是在高功率长时间运行时,耗能较大,影响燃料电池净输出功率,因此,可在燃料电池低功率运行时采用氢气循环泵,提高氢气利用率,提升飞行器续航时间。

通过分析两种不同氢气循环利用方案,综合考虑燃料电池使用环境及工况条件,提出了两种低功耗氢气循环方案:

(1)双引射器循环方案。

双引射器系统是利用两个不同的引射器进行并联,如图10所示,系统中包含一个高压引射器和一个低压引射器,分别用于燃料电池在不同功率输出情况下的氢气循环。高功率下利用高压引射器进行氢气循环,低功率下利用低压引射器实现氢气循环。该方案在地面燃料电池供氢系统中经过验证,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单引射器工作范围受限问题,提高了机械稳定性,降低了辅助系统功耗,减小了控制难度。但是,在较低功率下引射器引射性能依旧不理想且变载情况下氢气回流比存在不可控的现象。

图10   双引射器循环系统
Fig.10   Dual ejector circulation system

 

(2)引射器和氢气循环泵并联方案。

引射器和氢气循环泵并联系统可以在引射器高效工作范围内进行氢气循环,在低功率工况条件下启动氢气循环泵进行氢气循环,方案原理图如图11所示。引射器与氢气循环泵协同工作,实现氢气的循环利用,该方案不仅规避了引射器工作范围的局限性,对氢气循环泵的功率要求也较低。该方案在大功率氢空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项目中被采用,实际运行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11   引射器+氢气循环泵并联循环系统

Fig.11   Ejector and hydrogen pump paralleled circulation system

3.3 空间散热

临近空间飞行器飞行高度跨越较大,空气物理特性随着高度的变化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考虑系统散热在地面与临近空间的差异17。在地面等低空环境中,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大,但是温差小,换热能力差,主要依靠风扇的强制对流换热。在临近空间,大气温度较低,相对于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而言,温度差距较大,约为80 ℃。虽然平流层底部大气稀薄,气压较低,对流换热系数小,但由于热源与环境间有着较大的换热温差,因此,仍然可以通过强制对流换热方式进行换热。

马伟18等研究了临近空间中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的散热效果及在散热过程中的比重,分析了两种散热方式随不同空间高度散热量的变化关系,指出了在进行临近空间飞行器散热设计计算时,可依据对流-辐射换热临界点,并结合飞行器结构及飞行高度环境采取合适的散热方式,综合考虑系统质量、成本、可靠性等因素。

燃料电池冷却液流道位于双极板中间,两侧分别是空气流道和氢气流道,在燃料电池工作时,必须控制三者之间的压差在一定范围内,压差过大会导致双极板损坏破裂,水进入空气或氢气流道阻塞空气或者氢气流通,导致燃料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发生短路。因此,如何控制冷却液的流量和压力是临近空间燃料电池系统面临的又一棘手难题。

根据多年对空间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经验,将冷却液回路设计成密闭系统隔绝与外界连通,在地面时将冷却液管路抽真空,将冷却液吸入管路,冷却管路里不存在气体。密闭水箱中预先充入一定压力的空气,在高空及临近空间低气压环境下,该补水增压系统仍可以向燃料电池系统提供所需压力。

3.4 多能源管理技术

为了解决无人机续航时间、瞬间大功率输出、系统可靠性等问题,新开发的燃料电池多采用混合动力系统,并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单一能源动力系统,其中以燃料电池和锂电池的多能源组合最为常见19。能量管理策略成为无人机混合动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不同的工况下,燃料电池和锂电池根据设定的能量管理策略分工合作,在满足无人机瞬时功率需求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分配功率输出,提高能量使用效率,避免过载冲击造成的燃料电池寿命折损,使母线电压稳定,各设备保持在最佳状态下工作。能量管理系统策略目前主要分为基于经验的能量控制策略和基于优化的能量控制策略。基于经验的管理策略中,常规模糊逻辑控制策略、功率跟随管理策略和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应用较为广泛,这种控制策略主要依赖专家控制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20

对于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实际飞行,影响系统工作状态的因素非常复杂,导致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非常困难,而模糊控制具有抗干扰性强、适用性强的特点,可简化控制策略。基于自适应网络的模糊神经系统(ANFIS)是在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神经网络自学习的特点,使模糊系统通过不断学习来调整和完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从而使ANFIS同时具备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优点。汪秋婷21等研究了基于模糊控制的混合动力系统能量实时控制算法,并将新算法应用于硬件平台进行仿真与实现,该策略可以较好地根据负载功率需求的变化对燃料电池和锂电池进行能量分配,避免了功率频繁变化对燃料电池的冲击。张志祥22等研究了将无人机需求的锂电荷电状态(SOC)、功率误差信号和燃料电池剩余氢气压力作为ANFIS的输入,锂电输出功率和燃料电池输出功率作为ANFIS的输出,实现对双电源的能量管理和分配。

在满足飞行工况对功率需求为目标的基础上,以燃料电池、锂电池最佳工作状态作为边界条件的能量管理算法及分配策略,并将该策略进行实现,研制系统控制器。临近空间飞行器多能源动力测控系统组成如图12所示。

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图12   多能源动力测控系统

Fig.12   Multi-energy power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1)燃料电池运行控制器。

对燃料电池工作温度、气体压力、输出电流、输出电压进行监测及控制,使燃料电池工作于最佳状态。

(2)氢气及锂电池SOC监测。

实时监测氢气剩余量及锂电池SOC,提示飞行器剩余飞行时间,为飞行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3)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AN)协议通信。

动力系统各部件运行参数通过CAN提供给飞控或通信链路控制器。

4 结 论

通过对比分析了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在临近空间与地面系统间的巨大环境差异,尤其涉及空气供应子系统。根据目前空气增压技术发展水平,单台多级高压比压气机能力暂时难以满足临近空间飞行器使用需求。本文提出了多级增压系统设计,重点分析了空气压力匹配、防喘振及能量回收方案,对临近空间无人飞行器用燃料电池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借鉴国内外液氢储存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案例,结合自身地面燃料电池用液氢技术相关工程研发经验,提炼出五种可用于临近空间燃料电池供氢子系统的氢气利用方案,其中低漏热率液氢储存技术及低功耗氢气循环技术经过地面工程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将冷却液与空间散热结合,充分考虑燃料电池散热需求,研究了冷却液压力匹配技术,实现对燃料电池散热的同时保证燃料电池氢、空、水三路的压力平衡。为满足飞行器瞬时功率需求,制定了锂电与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采用模糊控制方法,通过合理的能量分配在满足瞬时功率需求的同时避免了瞬时功率变化对燃料电池系统的冲击。文中提到的技术方向和解决方案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可为临近空间氢燃料电池动力飞行器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刊登于《空天技术》2022年第5期
引用本文: 王绍成, 齐济.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J]. 空天技术, 2022(5): 58-67. 

《空天技术》(原《飞航导弹》)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的办刊宗旨为刊载空天技术领域研究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促进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推动成果转化,服务我国空天事业发展。刊载内容包括临近空间环境研究、临近空间与空天飞行基础理论和空天飞行器相关关键技术研究、临近空间与空间开发应用研究等。

通讯地址:北京市7254信箱4分箱(100074)

联系电话:(010)68376009(编辑部)

              (010)68375084(发行部)

电子邮箱:ktjs310@163.com

投稿网址:https://ktjsqk.cbpt.cnki.net/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空天技术):推荐阅读 | 临近空间飞行器氢燃料电池电推进关键技术

大家好,艾邦氢能源技术网(www.htech360.com)的微信公众号已经开通,主要分享氢燃料电池堆(双极板,质子膜,扩散层,密封胶,催化剂等),储氢罐(碳纤维,环氧树脂,固化剂,缠绕设备,内层塑料及其成型设备,储氢罐,车载供氢系统,阀门),制氢,加氢,氢燃料汽车动力系统等相关的设备,材料,配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同时分享相关企业信息。欢迎大家识别二维码,并通过公众号二维码加入微信群和通讯录。 艾邦氢能产业链通讯录,目前有2200人加入,如亿华通、清极能源、氢蓝时代、雄韬、氢牛、氢璞、爱德曼、氢晨、喜马拉雅、明天氢能、康明斯、新源动力、巴拉德、现代汽车、神力科技、中船712等等,可以按照标签筛选,请点击下方关键词试试 资料下载:

作者 808, ab